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指南: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

元描述: 了解《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》的发布背景、重要意义、亮点和未来方向。深入学习此指南,掌握互联网广告监管规则,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,促进互联网广告业健康发展。

内容:

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,广告无处不在。但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广告与非广告信息,成为了消费者面对的难题。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,规范互联网广告市场秩序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《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旨在增强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,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。

指南出台的背景和目的

广告的商业属性和复杂形式

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推广手段,其内容具有劝诱性、选择性、适度夸张性等特点。消费者一般能够清晰认识到广告的商业属性,并以相对审慎的态度评价和接受广告信息。然而,随着互联网广告的发展,广告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多样,例如:

  • 内容营销:广告以新闻、评论、测评等形式出现,与普通信息融为一体,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客观事实。
  • 原生广告:广告与网站内容高度融合,难以辨认,甚至会误导消费者认为是网站推荐的内容。
  • 社交媒体广告:广告以朋友推荐、用户评论等形式展现,容易造成信任感,从而影响消费决策。

这些变化导致消费者越来越难以识别互联网广告,甚至被误导,进而影响消费购买决策。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打击虚假广告,防止其损害市场秩序,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《指南》。

《指南》的意义

《指南》的出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:

  • 提升互联网广告的可识别性:明确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的定义、判定标准和标识“广告”的义务主体,帮助消费者区分广告和非广告信息。
  • 规范互联网广告活动:制定更详细的广告标注规则,规范广告发布行为,防止经营者利用各种手段规避法律风险。
  •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:让消费者了解广告的真实属性,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,避免被误导或欺骗。
  • 维护公平公正的互联网广告市场秩序:为合法经营的广告主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,杜绝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。

指南的亮点和主要内容

《指南》充分考虑了互联网广告业态发展现状,结合实际情况,针对不同场景下广告可识别性的认定制定了具体标准,并对不具有可识别性互联网广告的处罚裁量作出了规定,增强了互联网广告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。

1. 细化广告标注规则,明确“谁来标注,怎么标注”

《指南》明确了标注“广告”的义务主体、具体方式,对不同类型的广告标注方式作出了详细规定,例如:

  • 文字标注:在广告内容附近清晰显著地标注“广告”字样,并使用醒目的颜色和字体。
  • 图标标注:使用统一的广告标识,例如“广告”字样、广告图标等。
  • 语音提示:在广告开始播放时,使用语音提示的方式告知消费者这是广告。
  • 其他标注方式:结合互联网广告的特点,可以使用其他方式进行标注,例如在广告链接中添加“广告”字样等。

2. 降低企业合规成本,提供多种标注方式

《指南》允许广告发布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标注方式,并首次明确了互联网广告发布者、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对相关互联网广告进行“打包”标注的场景,以替代对互联网广告的逐条标注,降低企业合规成本,提高效率。

3. 体现监管执法温度,避免机械执法

《指南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,例如:

  • 互联网信息商业属性特别显著,消费者不易产生广告与其他信息相混淆的情形。
  • 广告内容已经明确标明商业目的,且消费者能够清晰识别其为广告,例如:带有促销标识、优惠券、优惠码的广告。

明确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直接认定此类广告具有可识别性,避免机械执法给广告经营主体造成困扰。

4. 适应技术发展趋势,引导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发展

《指南》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、深度合成技术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大规模运用的发展趋势,采用引导性条款,鼓励广告发布者主动提示广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,有利于后续探索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监管规则,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发展。

指南的未来方向

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:

  • 加强宣传力度:指导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加强《指南》以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,不断提升互联网广告监管效能。
  • 加强行政指导:帮助、引导广大经营主体准确理解《指南》有关条款,并切实做好广告标注等工作,增强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,更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  • 制定完善执法指南和合规指引:结合互联网广告市场发展现状和监管实践需求,制定完善执法指南、合规指引,力争以科学、规范、可预期的广告监管规则,促进广告经营主体增强合规意识,改善广告市场发展预期,推动互联网广告业更加规范、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地发展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1. 如何判断互联网广告是否具有可识别性?

根据《指南》,可从以下角度判断:

  • 广告内容是否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。
  • 广告是否使用明显区别于其他信息内容的标识、标记或符号。
  • 广告发布者是否明确标明广告主信息。
  • 消费者是否能够通过广告内容、形式、发布平台等信息容易区分广告与其他信息。

2. 哪些主体需要标注“广告”?

根据《指南》,以下主体需要标注“广告”:

  • 互联网平台:发布广告的平台,包括网站、APP、小程序等。
  • 广告主:发布广告的企业或个人。
  • 广告发布者:负责发布广告的机构或个人,例如广告代理公司、广告联盟等。

3. 广告标注方式有哪些?

《指南》提供了多种广告标注方式,包括:

  • 文字标注
  • 图标标注
  • 语音提示
  • 其他标注方式

具体选择哪种方式,应该根据广告内容、形式、发布平台等因素进行选择。

4. 如何申诉不具有可识别性的互联网广告?

消费者可以向广告发布平台、广告主或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申诉。

5. 《指南》对人工智能广告有什么要求?

《指南》鼓励广告发布者主动提示广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,并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广告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。

6. 未来互联网广告监管趋势是什么?

未来互联网广告监管将更加注重规范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,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,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。

结论

《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》的出台,是互联网广告监管的重要里程碑,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广告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未来,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力度,引导互联网广告行业健康发展,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全、可靠的网络环境。

关键词: 互联网广告, 可识别性, 指南, 监管, 消费者, 知情权, 选择权, 市场秩序, 合规, 人工智能, 未来趋势

免责声明: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请读者根据自身判断进行决策,并承担风险。